云南省高校结构健康诊断重点实验室是2010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仪器总值约1500万元。实验室立足于解决结构健康诊断中结构损伤检测技术、评估方法、在线监测、修复加固、剩余寿命评估等重大技术问题,着眼国际结构健康诊断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0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2人,教授、副教授12人,是一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优秀科研研团队。实验室将结构工程、振动理论、实验力学、超声检测、光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学科与数值模拟、无损检测新技术、新成果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专业在结构健康诊断工程领域已具备的学科和实践优势,建设围绕结构安全检测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结构健康诊断实验研究中心,形成高水平的技术研究团队和平台,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对云南省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检测、诊断、评估,剩余使用寿命估算等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确保地区和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到极积的贡献作用。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振动理论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团队拟将振动理论、模态分析理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结构,包括房屋、高层建筑、桥梁、大坝、河堤、公路、铁路结构损伤检测及结构在线监测的应用研究作为创新团队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力求通过相关检测机理研究,寻找新的结构动力参数,使得该参数对结构损伤更为敏感, 并且抗环境干扰能力更强,从而为大量存在的小损伤结构的诊断和有复杂环境干扰的损伤提供保证。并从单一的质量指标检测向综合质量鉴定发展, 对大型结构进行系统的实时检测和维护。同时,通过结构损伤机理研究结构损伤的位置、程度、受损结构的剩余承载力和结构剩余使用寿命评估等关键问题。结构动静态检测实验室配置了DH3817静态应变测试系统、DH5922动静态位移、应变测试系统,大型钢制反力架配等试验设备及模态分析测试系统、有限元测试分析软件、各类高低频振动传感器。能够实现不同类型、大小结构损伤状况的动静态荷载应力-应变测试分析、模态分析。实验室承担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到校经费200余万元,发表SCI高水平论文三十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2、光信息处理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将光信息处理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内容加以建设。深入开展三维场的代数重建理论基础研究,建立一种新的数字全息光弹技术。在线弹性范围内,实现不同外力作用下的结构二维变化应力场无损检测;实现不同形状试件的三维准静态变化应力场的无损检测。继续开展数字全息显微实时超分辨技术和数字全息波面重建的特殊算法及在材料结构应力场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相位解包裹和物光波场数值重构新方法的研究,获取非球面检测、应力检测等技术的理论和实验支撑。研究具有高精度、非接触和实时等优点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安全性能评估及实际检测提供依据。
3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混凝土超声无损检测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重要的结构健康诊断方法,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保证结构安全运行及剩余寿命预测等角度讲,大型结构缺陷的无损表征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衍射时差法是一种适合于缺陷的检测方法,但是受自身成像特性、检测系统和材料声学特性的影响,在有些条件下,缺陷的特征信息不易于获取,导致难以实施准确的定量化表征,近年来发展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法是同时利用超声法和回弹法对混凝土同一测区进行检测的方法。它可以弥补单一方法固有的缺欠,做到互补。超声回弹综合法可以利用超声声速与回弹值两个参数检测混凝土强度,弥补了单一方法在较高强度区或在较低强度区各自的不足。通过综合法可以提高了混凝土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也促进了超声检测在结构健康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结合实验室自身研究特色,团队的将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及剩余寿命预测评估的应用研究作为另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加以研究和建设。
开展教学工作
1. 工程振动与检测技术 博士专业基础课
2. 实验力学 硕士专业课
3. 材料力学实验 硕士专业课
4.计算机辅助光电测试技术 硕士专业课
5 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 本科生专业课
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马琨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实验室主任
吴加权 博士,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骨干成员:
杨邦成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蔚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亚萍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馨予 博士,副教授
叶飞 博士实验师
李迅鹏 硕士工程师
孙毅 博士生讲师
武宇琼 博士生讲师
罗希 博士生讲师